警示牌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警示牌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中科院院士王正敏被举报57篇论文造假dd-【新闻】

发布时间:2021-04-11 16:36:33 阅读: 来源:警示牌厂家

中科院院士王正敏被举报57篇论文造假

原标题:王正敏院士申报材料失实

▲王正敏接受采访画面

▲王宇澄在展示王正敏的造假证据 (央视视频截图)

前不久,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医师王宇澄举报他的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正敏涉嫌学术抄袭、科研成果剽窃、院士申报材料造假等问题。那么真相到底是什么?记者经过一个多月的明察暗访,发现了举报背后更多鲜为人知的秘密。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的医生王宇澄说,在王正敏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候选人论著目录附件材料》中,被列入的271篇论文至少有57篇涉嫌造假。

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认定王正敏在申报科学院院士过程中,申报论文材料有“不实事求是”行为。

造假一

论文“一稿多投” 计算学术成果翻倍

王正敏是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的医生,2005年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王正敏申报院士的时候,王宇澄正是他的秘书,目睹了王正敏为当上院士论文造假的全过程。王宇澄说,在王正敏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候选人论著目录附件材料》中,被列入的271篇论文至少有57篇涉嫌造假。其论文造假的手法之一便是将自己的专著《耳显微外科》一书的内容,拆分成14篇论文,发表在《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上。

现任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医师的王宇澄说:“他的杂志和他的书的内容是一模一样的,第一章耳聋手术,他这个论文也叫耳聋手术,发表过以后,他又在2005年报院士的时候把它当做正式研究论文放进去,这样有14篇。”

王宇澄说,王正敏论文造假的手法之二是“一稿多投”,一篇论文在国内刊物发表了以后,又在国外刊物上发表,这样在计算学术成果时当成两篇学术论文。

学术成果 竟然抄袭他人著作

王正敏论文造假的手法之三是,把发表在《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上的非研究性文章,包括“发刊词”、“专家笔谈”、“我如何做”等栏目的小品文,也列入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候选人论著目录附件材料》。

王宇澄举报王正敏依靠违规学术成果当选中科院院士的材料里,还有一项最主要的指控是关于著作抄袭,被抄袭者是王正敏的导师,被誉为“耳神经科学之父”的瑞士苏黎世大学教授乌果·费绪。

王宇澄告诉记者,王正敏的第一本专著《耳显微外科》有100多幅耳部手术的手绘图,和乌果·费绪教授专著中的图片相同,但并未注明图片来源,书中参考文献里也没有提到费绪教授的专著。

王正敏的另外两部专著《颅底外科学》和《王正敏耳显微外科学》,也同样存在类似的抄袭行为。2003年王正敏开始写作他的第三本专著《王正敏耳显微外科学》,王宇澄参与了编辑工作,目睹了王正敏抄袭的全过程。

造假二

“克隆”国外样机 获国家专利巨额经费

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认定王正敏在申报科学院院士过程中,申报论文材料有“不实事求是”行为。不过随着记者调查的深入,隐藏在王正敏院士背后更多的秘密被揭开。2003年,王正敏领衔的技术团队成功研发了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人工耳蜗,那么这种人工耳蜗又是如何被研发出来的呢?

人工电子耳蜗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项聋人康复新技术,重度听力言语障碍病人植入后,通过言语康复训练以后,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用听觉和言语与人交流、融入社会。1982年,澳大利亚科利尔22型人工耳蜗通过FDA认可,成为世界首先使用的多通道耳蜗装置。王正敏作为中国最早做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医生之一,他最早提出了研发中国的人工耳蜗。

于是,王正敏找到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的范宝华,让他想办法得到了澳大利亚科利尔公司的人工耳蜗样机。

作为王正敏研发团队的主要研发人员之一、上海听觉医学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沈义虎具体负责破解国外人工耳蜗样机的芯片。这位研发人员承认,他们的人工耳蜗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研发,而是模仿了澳大利亚科利尔公司的产品。

沈义虎说,他们通过对科利尔人工耳蜗芯片内部电路的提取、分析、整理,研究他们的芯片技术原理、设计思路、工艺制造和结构机制,然后依葫芦画瓢做出了自己的芯片,这个过程花了近两年的时间。但为了避免科利尔公司找麻烦,他们在外观和线路等环节做了修改。

1997年,王正敏团队研发的“多道程控人工耳蜗”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2004年,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与上海力声特医学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技术转让合同,对国产人工耳蜗进行产业化。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为了争取国家、省市科研经费,王正敏研发团队和上海力声特医学科技有限公司以各种名义向有关部门申报项目。

记者了解到,仅在2012年,他们就获得国家级项目两个,获得专项经费4000多万,其中,“国产人工耳蜗及临床技术研究项目” 获得国家卫生部专项科研经费2171万元;“上海力声特人工耳蜗建设项目”获得国家工信部经费2138万元。

耳蜗“仿制品”

两年就坏了

根据规定,人工耳蜗要上市销售,必须先要通过临床试验。2009年,上海力声特公司招募了49名人工耳蜗临床试验志愿者,免费为他们植入了力声特人工耳蜗。

家住山西朔州的梁珍失业已经快两年了,失业的原因是他的人工耳蜗坏了。

梁珍告诉记者,小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让他双耳听力严重受损。2009年,他报名参加了力声特人工耳蜗临床试验志愿者,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免费植入了这家公司生产的人工耳蜗。

但是让梁珍没有想到的是,植入的人工耳蜗仅仅用了两年就坏掉了。梁珍多次和上海力声特公司联系,希望能重新植入一个新的人工耳蜗,但对方称要等新的产品出来以后才能植入。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像梁珍这样的志愿者不在少数,记者通过互联网采访了湖南、河北、上海、新疆等地的7名力声特人工耳蜗志愿者,除了上海的一名志愿者因车祸撞坏了耳蜗以外,其余6名志愿者的人工耳蜗仅使用两年左右就坏了,使用时间最短的只有6个月。

记者了解到,目前志愿者仍在等待力声特公司的新产品上市。他们坏掉的耳蜗至今仍残留在耳朵里,身体已经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力声特人工耳蜗为何会出现这些质量问题呢?上海力声特医学科技有限公司医学总监夏正毅认为,王正敏研发团队转让给力声特公司的技术早已过时了。

夏正毅说:“这个产品是王院士发明的,2000年的产品,现在都快15年了,15年前的手机现在还会用吗?对吧,道理是一样的。”

(记者 郭媛丹 整理/郭媛丹 据央视报道)

石家庄离心风机箱

贵州电动滑板车价格

合肥水泥轨枕厂家

海南Z3管夹滑动管托